爆红后,足记手机app面临什么问题
发布日期:2015-03-24   已有 5686 人浏览

整整一周过去,足记仍然坚挺在App Store免费榜全榜Top 1的位置上,即使昙花一现的声音仍然余音绕梁,但是几乎所有人都已意识到此次目睹的这朵昙花,花期简直是出了奇的长。

先来说说足记的部分数据吧:截止到上周周末,足记App的DAU超过300万,且增长还在持续,日PV达到2亿,日新增用户接近200万,累计总用户量也已经突破千万,新一轮的融资起价亦已在千万美元这一级别。

幸福来得太快,总有那么一些猝不及防,让这场故事显得更具真实感。

产品的路线斗争问题

“大片模式”是点睛之笔——一周之内,微博相机、友拍(人人旗下图片处理应用)都直接抄了过去,Camera360更是推出了KTV模式的字幕效果——创始人杨柳自己也对媒体略显无奈的表示,“足记在社交媒体上火爆后,我看到美图秀秀的移动总裁登录进足记,发了一张似是在巴黎游玩的图就走了,当时我就想,完了,他们肯定要做什么。美图秀秀算是国内最好的P图工具,我想,他们肯定也很快去做这一块东西了,他们可能比我还敏锐,果然,他们迅速就做了类似的功能”。

但是随着用户和资本的齐力推进,围绕这项功能的矛盾也愈加显效。

足记的应变,本是妥协与坚持并行,其团队共识为:

1、“既然大家喜欢‘大片模式’,就把这个功能深度优化”,于是足记在迭代时将“大片模式”的入口前置,使其成为默认选项,方便了那些慕名而来的用户。

2、“‘大片模式’终究会审美疲劳,所以产品的宏观方向,仍然需要服务那些留下来的用户”,因此,基于足记的核心价值——用杨柳的话来讲,是“地点故事+电影取景”这种文艺场景需求的实现——这才是战略层级的定位。

不过,这种急中生智的权衡之道,并不能让蜂拥而至的VC满意。

一名与足记团队接触后的投资人说得非常直白:“增长带来的势能,如果不懂得如何充分利用,那就是对幸运眷顾的浪费,以及提高投资回报的风险”。

简而言之,VC希望足记能够顺势而为,将国产式的粗暴滤镜功能延到极致,以美图秀秀这种娱乐类型的工具应用为参照,做大用户规模,进而开始下一轮融资。事实上,这也是侧重务实的一个选项,对于足记团队希望引导用户前往电影的取景地去拍照、交友,大多数VC的反应是“中国远未拥有足够支撑这种需要的中产阶级”。

然而,在这场价值观的碰撞里,VC并不占据优势,因为待价而沽的是“网红”足记,VC至少在仪式上需要表现出诚恳和尊重,同时还得堤防同行的夺爱。

目前,两边都还在慎重评估对方。

数据大爆炸的应对问题

声名鹊起给足记带来的不止是意外之喜,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噩梦,他们根本没有计划迎接如此量级的用户与流量,就像一辆人满为患的公交车,不断有乘客被挤下车,留在车内的乘客也难以获得舒适体验——闪退、超时、卡死、崩溃、无响应、信息丢失——除了不断通过应用内通知、微博和微信向用户道歉之外,足记的团队将一切力气都用在了克服技术难关上。

他们能够接受用户因为厌倦而离开,但是问题绝不能是出在待客之道上。

最为燃眉之急的时候,足记不得不关闭或降级了App的部分非核心功能,全力抢救服务端的性能。杨柳甚至在微信朋友圈里邀请各大云服务商提供入场全程服务架构开发的服务,这让足记在上海的办公室里多了一支“国际纵队”:来自金山云等多家云计算公司的工程师——他们多半是杨柳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聚在一起,协力帮助足记解决服务器问题。

作为足记选用的云服务供应商,青云QingCloud从北京派遣了4名资深工程师,在介入诊断之后,青云发现主要原因出在足记业务架构的水平扩展能力上,足记团队只有3名工程师,其中2名是做iOS和Android应用开发的,很多架构上的代码都是杨柳的一个朋友兼职帮忙写的,谁也不曾料到这会埋下巨大的隐患。

一名工程师用一个比方来描述足记发生的问题:“就像一个公园,外面的访客和里面的空间其实并没有失衡,但是因为售票入口只有一个,所以所有的人流都卡在入口这里,外面死活进不来,里面又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所以青云又从私有网络的部署着手,将流量负载到不同的服务器上。

“云服务器的敏捷和灵活,并不意味着它能够自动搞定所有突发问题,由于根本没有想到会在这么快的时间内涌入这么多的数据,足记在服务器上设置的硬盘空间写满了都没有人意识到该去调整容量”,除了应用服务器的水平扩容之外,青云的工程师将工作职能范畴也扩大到了足记的业务端上,比如数据库读写分离,调整缓存结构,优化SQL语句、引入非关系型数据库、调整影响CPU占用率的代码等。经过昼夜不息的优化,足记的后端系统已经进入稳定时期,资源负载趋于均衡,流量也稳定在每天30%的增长幅度。

“小步快跑”是很多创业公司倍加推崇的技术理念,但是如果欠缺长远目光,就很难回避这种“顺风路上扯后腿”的境况。在一次媒体访谈中,马克·扎克伯格也透露过,自己在初期创立的Facebook时也是以千万级负载来要求网站架构的。

这场始料未及的灾难,也让足记开始招聘CTO这一岗位——尽管有人吐槽,这难道不是在创业之初就应该有的人选么……

他们如何看待足记

关于“足记现象”,有些来自业内的评价,或许值得一听。

前快捷酒店管家产品经理朱坤(Kentzhu)在足记刚刚开始流行时就评价说,“足记这款产品,应该会是一个很大的杯具。整体产品太重,爆火的功能太容易被嫁接在更适合它的其他产品上了”,这或许是最无悬念的一语成谶。

前网易相册产品总监、旅行游记应用蝉游记的创始人郭子威(纯银)对足记的定义是“一款快速流行然后快速消失的产品”,在他看来,旅行社交本身获得市场认同的可能性相当低,而向娱乐工具发展,足记可能又缺少团队基因,所以“生死一线,横竖都难”。另外,郭子威还提起了画中画这款App,“一个月横扫App Store十几个国家的摄影榜NO.1,风头无双。一个月后音量渐小,3-6个月后几乎从市场消失。工具的品牌沉淀和使用习惯是决定性的。”

迅雷的产品总监兰军(BLUES)认为足记高度符合完形心理学——这是一个起源于德国的心理学派,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它的法则意味着人们在知觉时总会按照一定的形式把经验材料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所以足记正是利用用户对于电影的经验,产出了具有共鸣的作品及传播”。但是兰军同样认为,足记如果要往关系和平台方向发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罗辑思维CTO快刀青衣建议足记应当瞄准的不是旅行爱好者这一群体,而是“想用旅行来秀自己来装逼的群体,甚至可以尝试虚拟出行”,如果完全定位在真实的旅行社交,“那么未来的路子会比较窄,特别是变现之路会特别艰难”。

界面的社交产品总监马贺则对足记的赞赏多于疑虑,认为业界过早唱衰足记只是处于一种经验主义的惰性,“产品将一种高成本(逼格)的体验做得非常廉价,而这在中国市场是通吃的技巧”。

以及……

关于“现象级产品”,大多数人的感知实际上是不对称的,当产品风靡社交网络时,给人感觉好像所有人都在使用,到了产品退烧不再具有强烈的存在感时,又让人觉得好像已经无人问津。

在媒体对足记的轰炸中,“如何避免成为下一个脸萌”是常见的标题,而脸萌对此则是哭笑不得,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团队成员表示,无论是脸萌还是2013年以来的大多所谓“昙花一现”的移动应用,其实活得都要比业界想象的要好,“毕竟那么大的用户增长,即使留存率再低,因为基数够大,不可能一下子就跌到水深火热的地步”。

最后,他认真的说,媒体固然可以热衷于研究因肥胖引起的癌症,但其结论在非洲的难民营里可能一文不值。

注:本文来自深一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63K